TOC
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
還記得小孩入國小前,需要填寫表單,
印象非常深刻有一道題目,您對於小孩的期望是什麼?
我記得我寫,平安快樂,幫助他人,
我想大部分的家長也是如此,
但這期望落實在生活中,卻不是那樣美好。
在社會的壓力下,
我心裡也總是充滿矛盾,
雖然想給孩子快樂,
卻又害怕孩子功課跟不上,
所以很多事情,
功課總排在做家事、閱讀、運動的前面。
最常跟孩子講的一句話是,
「先把功課做好了,再來做其他的事情。」
這樣的安排,
似乎是跟成就課業上有關技能養成為優先,
然漸漸觀察到,孩子有些不開心了,停在不開心情緒中。
讓我不禁反思,這樣安排是一個好的安排?
同時,心中也突然冒出一個疑問給自己:
「如果你一生只能給孩子一項能力,你想給他什麼?」
會這樣問,是害怕自己在眾多選擇中,失去了方向。
心中冒出很多可能的答案
自己經營 AI Tech 社群,自己玩資料,
當然覺得程式很重要,對數字的敏感度很重要,
這都是技能,也都可以讓孩子嘗試,
但心裡總是有另一個聲音,
還有嗎? 還有更基礎,更重要的事情嗎?
左思右想,偶爾會碰出一些想法,
學習能力? 的確比寫程式能力更上一層。
但似乎好像又缺了什麼,
算了~或許哪時會有新的想法。
直到有一天
和孩子的對話中,我發現了最想要給孩子的一項能力。
有天,孩子問我,什麼叫做很厲害?
我記得我當時回他,
「用隨手身邊你有的材料,做出你想要的東西。 」
其實,那時這樣回答,
我只是單純不想買很多玩具給孩子,
大家都在買戰鬥陀螺時,
小孩一直要求我買給他,
他也要有一顆戰鬥陀螺,
然而,我一顆也沒買,
我知道孩子聽到這答案心裡從充滿期待,
迎接他的是滿滿的失望,
但我摸著孩子的頭,淡淡地跟孩子說:
「你可以試著自己做做看,
我覺得你做得到,
你可以做出一個和同學都不一樣的陀螺。」
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下,
回過頭興奮的告訴我說:
「媽媽你看我做出來了,
我用積木做出一個戰鬥陀螺,
它會轉也很厲害唷。」
我摸摸孩子的頭說 :
「我就知道你做得到,
挑戰自己很棒唷,
但媽媽沒有買陀螺給你很失望對嗎? 」
孩子失望的點點頭說:
「恩,但現在沒關係,我會自己做了,
我現在做出來很開心。」
自此之後,
我們家用白板和箱子當作戰鬥場,
做出各式各樣造型的陀螺,
孩子發現對稱的陀螺比較容易轉,
孩子發現圓弧狀設計比突狀設計更有攻擊力,
之後沒想到,孩子把陀螺再重新設計,
拿出每年的生肖提燈,用不著的發光器,
打造出會發光的陀螺,
每天放學回到家,
就是兩兄弟拿著自己的陀螺對戰的美好時光,
可以玩上一兩個小時,
開燈能玩,關著燈玩也能玩,
沒想到當初無心的一句話,
竟然有那麼大的魔力。
我突然發現了,我想給孩子最重要的能力,
不是創造力,而是
孩子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轉換能力。
孩子經歷了,
從買戰鬥陀螺的期待,
爸爸媽媽拒絕他時的失望與些許生氣,
從生氣到願意自己動作開始做,
當孩子自己挑戰成功,很興奮的拿著作品說,
「媽媽,你看我做出來會發光的戰鬥陀螺。」
我想他找到了,
透過創作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能力,
也就是情緒恢復力。
我無法給孩子全世界,也無法一直保護著他們,
我只能引導讓孩子慢慢增強我覺得重要的能力,
讓他們在面對情緒的時候,
能有多一點不同方向的思考點,
慢慢訓練自己有較強的情緒恢復力。
每個孩子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東西不同,
小兒子透過創作能讓自己快樂起來,
大兒子,能力沒有那麼好,很容易遭遇挫折,
現在能透過唱歌能讓自己快樂起來,
而我,煮飯和寫作反思是我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重要開關。
每一個人都有轉換自己的情緒進入到快樂(/恢復)的一個秘密武器,
你的或孩子的情緒復原秘密武器是什麼呢?
#情緒恢復力
#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轉換能力
#找尋事物中微小的幸福感
#孩子對話
#小孩教育
#陪你生活